2008年瑞典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論壇定于18日開幕。今年的論壇以“水的發展和前景:為了一個潔凈健康的世界”為主題。會議開始前主辦方及國際組織所提供的材料顯示,“涉水衛生”已成為全球性 問題,人們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世界水周”論壇組織者、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所17日發布報告說,廁所和衛生設施欠缺危及全球大約26億人。與此同時,全球每年有140萬兒童因生活環境衛生條件差而死于瘧疾相關疾病。這兩項議題未得到足夠重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些時候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發展中國家,約90%的污水和70%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道,這會威脅到飲用水安全及生活用水的供給。據估計,全球88%的疾病可歸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關衛生設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還顯示,全球城市用水已越來越緊張:2007年,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鎮。到2030年,城鎮人口比例會增加到近三分之二,從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調查報告估計將有20億人口居住在棚戶區和貧民窟。缺乏清潔用水和衛生設施對這些城市貧民的打擊最重。
“涉水衛生”在世界各地都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等機構發布報告稱,目前亞太農村地區約有5.6億人的飲水條件尚未改善,15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則指出,非洲62%的人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廁所。 即使在歐洲和美國,“涉水衛生”也是嚴峻問題。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今年曾報告說,歐洲仍有1億多人缺乏安全飲用水。在歐洲經濟委員會56個成員所在的地區,平均每天有37名兒童由于缺乏安全飲用水而死于腹瀉。2006年,泛歐地區約17萬人因缺乏安全用水患病,其中12萬人患甲肝。
美聯社今年3月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美國24個大城市的飲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鎮靜劑等多種藥物成分,至少4100萬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這種存在安全隱患的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處理污水及增加衛生設施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提高衛生條件可減少疾病,保護環境,并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世界各國都應對“涉水衛生”問題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