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網站7月2日文章 原題:探秘北京國家游泳中心 將要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泳和跳水比賽的場館應該一切都與水有關。然而,要用磚塊灰漿來實現這樣一個概念實屬不易,而且,更具挑戰性的是,設計者想要的不僅僅是建造出一個場館,他們更希望能夠抓住“水”的精神。中建國際(深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設計師王敏(音)說:“我們希望這座建筑能實現非物質化,能展現出不同的面貌,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作出反應。”
盡管要實現這種抽象的目標非常困難,但由澳大利亞PTW公司、澳大利亞ARUP公司和中建國際(深g J1)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設計團隊卻最終做到了。他們在設計這個耗資1億美元的“水立方”時選擇了鋼材以及世界先進的ETFE(四氟乙烯)膜材料。這種材料非常堅韌,能夠抵御紫外線和空氣污染的侵蝕,它被用來制作覆蓋在建筑表面的透明氣枕。
為了使建筑和其外觀體現出水的感覺,設計者借鑒了愛爾蘭物理學家丹尼斯?韋爾和羅伯特?費倫有關泡沫結構的理論,充分利用了肥皂泡的形狀。韋爾和費倫的“泡沫”結構由有14個或12個面的多面體組成。ARUP公司工程組負責人特里斯特拉姆?卡弗雷說,除了這種泡沫結構非常規則,這樣的蜂巢結構恰好適合“水立方”的設計目標,因為“不管從什么角度看,它又都會顯得那么隨意自然”。
“水立方”依靠池水和周圍的混凝土在白天儲存熱量,然后在晚上釋放。雙層的館壁有利于夏天多余熱量的散發和冬天熱量的保持。
“水立方”的另一大特點是其目光控制方案。設計者選用了一種穩定的鋁化玻璃材料,它能夠阻擋10%到95%的可見光。應用這種材料的建筑外殼所覆蓋的區域都是不能有直射光和強光的。比如,比賽的泳池上方屋頂只能透過5%的可見日光,因為賽事轉播對光線控制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水立方”最具創新性的特點還有其水處理系統。大多數游泳池都是把沖洗泳池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系統,但“水立方”卻能夠對這種水進行處理并重新利用。對于在處理過程中損失的一小部分污水,系統將會用屋頂收集的雨水來補足。這樣的設計為北京的污水處理系統減輕了負擔,也使它不那么依賴于這個城市已經吃緊的淡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