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論在水資源發展管理模式方面,還是在宜居城市建設領域,新加坡的成功經驗都獲得了肯定,日益引起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重視。日前,新加坡又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主題為“城市持續水供解決方案”的國際水資源周系列活動,為把自身努力打造成為世界水務中樞再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活動,不僅參會代表層次高、人數多、界別廣、規模盛大,主辦機構還成功地創造了一個綜合平臺,把政策、商業、科技和環保組織代表都聚集在一起,使他們既有個別討論空間,又有跨領域交流的機會,形成了本次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的明顯特色。
根據新加坡政府公共事業局的預定目標,希望本次系列活動能夠打響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的牌子,5年內使其成為全球水務業界最受矚目的盛事。實際上,本次活動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期間,新加坡成功舉辦了“水務領袖峰會”、“水資源大會”、“國際水博會”等多項有關水務的會議和論壇,還同時召開了“世界城市峰會”和“東亞宜居城市峰會”,吸引了近5000多人參加會議。
為了拉近參會代表、本國公眾與水的距離,給會議注入輕松的元素,主辦機構寓教于樂,別具一格地舉辦了水嘉年華會,安排有興趣者免費試坐香蕉船、獨木舟和龍舟,親身體驗有趣的水上活動。主辦機構還特意從澳大利亞請來滑水高手,為觀眾呈現優美的滑水芭蕾舞、雙人回旋和滑水小丑等花式滑水表演。
長期以來,新加坡一直在合理使用土地、擴大綠化面積等方面下功夫,尤其近年來在水務管理、水資源再生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既解決了自身缺水的現實困難和后顧之憂,而且也為應對全球性的水資源缺乏難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新途徑,使新加坡作為“花園城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事實上,新加坡雖然降水豐富,卻一直面臨著比較嚴峻的缺水狀況,人均水資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數第二,超過50%的供水依賴進口。新加坡政府早就將水資源視為永久性的戰略資源,積極通過科研開發等多種途徑尋找新的水源。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開源與節流并舉,已成功發展了四大“水喉”戰略,即:天然降水、進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有效地滿足了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需要。
調查顯示,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失水量很低,成為全球水源和廢水管理模式最具效率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特有的水源管理經驗2006年被列入聯合國《人口發展報告》,成為供其他國家參考借鑒的典范。其負責計劃、管理和保護水資源的公共事業局,也被譽為世界最佳的水務管理機構之一,并在去年榮獲了斯德哥爾摩工業水資源獎。權威的《國際水源發展學報》曾經刊文指出,新加坡的水資源在質與量、供求管理、公共與私人機構參與、效率與公平考量、國家戰略利益與經濟利益,以及在增加國內水供產量及外來水源方面,都成功地取得了平衡。
兩年前,新加坡政府確立目標,希望在2015年之前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世界水務中樞,撥款5億新元資助環境及水源科技研究。政府采取鼓勵措施,扶持本地展開多項大規模水務工程,如研發新生水,建造深隧道陰溝系統及濱海堤壩等工程。新加坡也在迅速向國際“水務中樞”的目標大步邁進,不僅已經成功地把缺水的劣勢轉變為優勢,而且還有力地帶動了水務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新加坡當地水務業市場上有50多家國際和本地公司正在大顯身手;新加坡國內的8家水務公司紛紛走出國門,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拓展商機;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歐美、日本等世界眾多水務業者以此為基地,開拓亞洲水務市場、進行水務新科技的實驗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水資源周期間,新加坡宣布成立水務政策研究院和宜居城市研發中心,確定以全球化趨勢和城市化進程為研究方向,立足解決世界性的現實問題。這兩個機構的設立,不但有助于新加坡推廣自己在水務管理和城市建設方面的經驗,也為世界各國和地區應對相同的挑戰開辟了一個新渠道和新空間。我們不難期待,兩個研發中心將以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為依托,促進世界各國和地區在專家和政策層面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討與合作,為解決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做出獨特的貢獻。#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