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水約為20升,而因為干旱,東非地區的居民每天可用的水不足5升,某些地區甚至不到1升,僅相當于3杯飲用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官員安德魯·哈德遜(Andrew Hudson)指出,根據各種人類發展指數的評估,水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針對水的重要性,人們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一些地區會缺水?第二,隨著人口的增長、社會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目前缺水的狀況將會如何改變?
對于第一個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他們的報告中指出:“對于水的需求是一些國家所關注的,但是全球水危機的關鍵在于權力、貧困和不平等,而非物理的因素。”科學家們對這一觀點也表示贊同。日本和柬埔寨的平均年降水量相當,但日本人每天的用水量達到400升,而反觀柬埔寨人的用水量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情況正在改善。與1990年相比,全球又多了16億人開始可以使用清潔的飲用水。但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會改變這種狀況。
在一些地區,尤其是用水量高的地區,缺水的情形將會顯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說:“一些河流已經不能再通達至大海。咸海和乍得湖的面積不斷縮小,就是由于流入它們的河流干涸造成的。坦桑尼亞的一些河流由于灌溉用水的增加,每年有半年的干旱期。”
去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一步審視了可用水資源隨著氣候變化改變的趨勢。計算機模型的預測結果顯示,溫暖的氣候會變得更濕潤,暖空氣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但是氣候模式是在不斷轉變的,這就意味著降水會在不同的氣候模式下在不同的地方發生。
IPCC氣候影響工作組的主席馬丁·帕里(Martin Parry)說:“總體來說,干旱發生在亞熱帶和中緯度地區,從南歐到哈薩克斯坦,從北非到伊朗。并且,干旱向西延伸到中美洲,南半球的南非和澳大利亞也是類似的情況。”他說,在北非和中亞一些人口密集區,人們為獲得足夠的飲用水而掙扎。
同時,另外一些區域的降雨量預計會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降水能獲得有效的利用。帕里說:“如果你觀察一下印度、孟加拉和緬甸,這些地區的降水量都在增加。但你仔細分析會發現,季風帶來的降雨的強度很大。因此,這些降水也只能白白流走,無法被有效使用。”
氣候變化還只是影響水資源的因素之一。人口增加也將是水危機的一個原因。到2050年,全球人口還將增加25億,養活這些人且發展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水資源。農業用水占到全球用水量的70%,因此,額外的糧食生產又和其他的生活用水爭奪了水資源。工業也需要和人類爭奪飲用水。而另一方面,社會的工業化會使人們對農業的依賴性降低。因此,對水資源的預測是非常復雜的。
德國卡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水資源需求壓力減輕的原因是,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增加。造成水資源壓力加大的原因是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隨著收入的增加和發展所需的用水量增加。他們的研究顯示,到本世紀中期,60億人將面臨水資源短缺(衡量標準為每人每年低于1000立方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越是富有的國家就越容易適應這些變化。一個世紀前,一條500千米長的輸水管道從澳洲西部沿海通向內陸的金礦地區,金礦經濟使其成為可能。現在,澳洲的沿海地區佩斯也出現了干旱,于是有人提議建造更長的管道從北方向其輸水。澳洲最近還建造了海水脫鹽工廠,盡管價格高昂,但能相當有效的提供清潔水源。很多中東國家也開展了類似工程,甚至連倫敦也開始考慮這一做法。此外,中國將河流改道,而西班牙和塞浦路斯用船運水。但并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做這些改造。
理論上,人為工程能幫助適應一些迅速發生的改變。但是,并非所有的國家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以亞馬遜雨林地區為例,由于人口的增加、毀林和一些河流的干涸,也可能還伴隨著氣候變化的因素,本應水源充足的一些村莊開始出現缺水的現象。就連亞馬遜都出現了這種狀況,很難想象其他地區將會怎樣。(王淏)